您的位置:首页 > 阵地建设

2011年芙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12-02-16

  2011年,我区按照长沙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严格落实为贯彻落实《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长政函〔2011〕62号)和《关于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意见》(长办发〔2011〕49号)的文件精神,目前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一、加强了组织领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意见》要求,成立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组长,宣传部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监察局等13个部门和各街道(局)为成员单位,严格按照《长沙市芙蓉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全区文化阵地建设、设施设备管理、经费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事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文体新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2012年,将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由40万元调整至85万元。

  二、落实了责任机制。我区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各项指标具体分解到相关责任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相关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签定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创建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突显了宣传效应。区创建办安排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将宣传和信息工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通过“芙蓉之窗”和“芙蓉文化”的信息平台,每个街道和社区均设立了信息专员,及时收集街道和社区文化活动的重大事件、存在困难和发展建议,区文体局安排专人对信息进行分类,对于群众文化活动情况定期公布,存在问题呈报主管领导,发展建议上报区政府,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及时处理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共向创建办报送动态信息11次,进度报告2次,专题论文8篇,中央级媒体报道3次,省级报道2次,市级主流媒体报道3次。

  四、过程管理初见成效。

  1、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氛围。2011年,实现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区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42小时,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56小时,街道文化站每周开放40小时,每年接待人数共计达150000人次。依托“牵手芙蓉”、 “七彩芙蓉”、“健康芙蓉”、“芙蓉艺术节”的平台,全年开展大型广场文化活动30次,参与群众30000人次;中小型群众文化活动近200次,参与群众200000人次。提质建设了1个长沙市示范性街道文化站、20个长沙市示范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2家农家书屋。通过“欢乐芙蓉”、“图书漂流”、“经典诵读”等文化进社区活动,宣传普及文明新风,让优秀文艺作品、文化资源惠及更多的居民群众,推动文化惠民。今年发放宣传手册4000多份,图书流量100000多次;开展展览15次以上,参与群众8000人次;大规模培训4期,参与群众2000人次;送电影进社区20场,参与群众10000余人;送戏进社区15场,参与群众8000余人;讲座、报告会等活动20场,读者活动30次,参加群众20000余人。

  2、严格了设备使用管理。2011年,文化部向我区配送了一批价值200多万元的设备,包括音响、乐器、电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器材。我区以本次设备配送为契机,科学引导全区41个接受设备配送的街道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切实发挥公益性和示范性作用,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由区文体局组成督查小组,督促街道、社区建立台帐,明确保管和使用责任领导、责任人,并通过绩效考核的手段,坚决杜绝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和私分的现象,确保公共文化设施不被挪作他用和占用。组织街道和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使用人员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和群众文化活动器材的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使用。朝阳街道、文艺路街道、东屯渡街道、韭菜园街道将乐器投放到社区乐队、东岸乡将音响设备安装在村民广场,使居民群众真正得到得到实惠。

  3、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一是通过开展培训,提升文化骨干的技术水平。2011年,我区共组织文化站长、社区文化专干及业余团队骨干开展培训4期以上,邀请省、市专家授课,重在理论知识的丰富和文化理念的更新。开展舞蹈、声乐、器乐、时装、书法、美术、摄影等常规培训100次以上,提升文化辅导员和业余团队骨干的专业技能技巧。二是进行实地指导,不断夯实阵地建设的基础。区文化馆、图书馆业务干部分片包干对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进行具体指导,做到事前咨询、事中指导、事后反馈。重点打造了解放路街道文化站历史街巷文化品牌、东屯渡街道龙舟艺术节、火星街道火花博物馆等文化活动品牌,初步形成我区“一街一品”的格局。

  4、创新了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我区把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效率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点。一是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围绕春节、元宵、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继续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30次以上,将“龙舟文化节”、“稻收文化节”打造为我区新的文化名片。依托大型广场、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浏阳河婚庆公园等阵地,突出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引导企业、社区每年开展面向广大居民群众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公益性文化活动200次以上,购买演出服务进社区10场,送讲座10场,送图书3000册,确保全区居民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5小时,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常态机制。二是大力生产创作文艺精品。结合重大时事背景,开展 “芙蓉艺术节”、“芙蓉杯”新节目大赛、“欢乐芙蓉”等品牌活动,采用引进、招聘、定向培训等办法,吸纳和凝聚一批本土艺术家、文艺家,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文艺人才,发展和培养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今年,器乐《一支人马强又壮》荣获“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首届民族器乐合奏大赛金奖、声乐《中国人了不起》荣获“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省红歌赛铜奖,舞蹈《飞鬃马》等7个作品荣获长沙市庆祝建党90周年选拔赛银奖、铜奖,声乐《城市候鸟》等3个作品荣获长沙市外来务工人员歌手大赛金奖、银奖。

  五、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免费开放。加强督查,确保公益性文化设施配套建立,不被占用,专人负责,活动经常。整合辖区内高校图书馆、中小学体育场馆等资源,为群众提供最广泛、最便捷的文化服务。有效引导,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质量。领域向多方面拓展,实现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美术、摄影齐头并进。形式向多元化延伸,实行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拓展展览、讲座、送培训、送辅导等渠道。受众向弱势群体侧重。举办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实现图书馆总分管制等,使更多的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提升产品质量。吸纳一批本土艺术家,编排、创作或表演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喜迎“十八大”,冲刺“十一节”。加大经费投入,实行购买服务,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发展,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市具有深厚影响力的文艺团队,实现每个社区一支以上优秀文艺团队。三是深化品牌打造。继续做大做强“芙蓉艺术节”、 “芙蓉杯新节目大赛”等品牌活动,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质量提升或资源整合,夯实“一街一品”,形成三级文化品牌覆盖网络。

  2、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一是组建一支队伍。由区图书馆、文化馆业务干部和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专干统一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将具有我区地域特色的古籍和地方文献收纳进来,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宣传和推广,实现地方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鼓励个人和集体自办书屋、展览。二是搭建一个平台。以国家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传统节目展演、民俗系列活动等,形成三是体现一个中心,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继续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广场文化活动,扶持玉楼东经典湘菜、杨裕兴手工技艺、中国红美术工艺等传承基地,开设火花博物馆,扶持曙光路小学湘剧培养基地,育才二小书法培养基地,经常开展国学、戏曲等专题讲座,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